凭借特殊的行业壁垒与老龄化加剧的背景,殡葬行业曾长期被视为稳赚不赔的“刚需生意”,但福寿园(01448.HK)上半年的财报却透出阵阵凉意。
上半年预计亏损超2亿
8月5日晚间,有“殡葬业老大”之称的福寿园公告,预计截至2025-08-07的六个月内,公司将录得归母净利润应占亏损为2.35亿元至2.65亿元,而截至2025-08-07的6个月则录得归母净利润约2.99亿元。
董事会认为,亏损的主要原因包括宏观经济及客户谨慎消费影响业绩、部分附属公司因不同税务因素导致税务成本上升,以及对部分附属公司录得的商誉及相关资产进行减值拨备。
值得一提的是,福寿园在2024年业绩就已经腰斩,全年收入20.78亿元,同比减少20.9%;归母净利润3.73亿元,同比减少52.8%。
财报显示,2024年福寿园的经营性墓穴销售服务收益较上年度减少22.2%,其中销售数量减少23.3%;殡仪服务收益减少14.8%,殡仪服务量减少10.4%,平均销售单价下降人民币269元或4.9%。其中,可比殡仪设施服务收益减少16.0%,服务量减少9445户或13.2%。而福寿园墓园服务的经营利润率也从2023年的60.2%下降至41.3%。
"AI故事"没能挽救业绩下滑
传统业务日渐式微,福寿园试图用一场“科技叙事”为自己续命:把公司定位从“殡葬服务商”升格为“生命科技企业”,主打“互联网+殡葬”的新故事。
2024年清明,它干脆让 AI 当主角,用“数智人虚拟发布会”高调展示了“数字复活”——只需1张照片、1分钟录音,就能让逝者“开口说话”。
然而,技术进步不等于商业成功。福寿园把这项服务定价199元/次,而电商平台上同类型的“让照片说话”只卖10元左右,价格优势全无。惨淡的业绩也印证了这一点——2024年公司利润由正转负,“AI 牌”并没有带来真金白银。
更棘手的是,这条赛道布满伦理与情感暗礁:肖像权、版权如何界定?需求高度个性化,难以标准化。技术可以模拟声音和面孔,却未必能抚平生者的哀思,也无法回答“该不该这样做”的道德拷问。
不少业内人士对此认为,在伦理道德和情感上,中国传统的“入土为安”观念可能会阻碍AI数字人的广泛接受。
殡葬业集体遇冷
福寿园的困局并非孤例,而是整个殡葬行业集体降温的写照。
2024年,五大殡葬上市公司(福寿园、福成股份、安贤园、万桐园、中国生命集团)合计营收同比下滑近两成,寒意已席卷全行业。
以福成股份为例,这家A股唯一兼具殡葬业务的上市公司也难逃冲击:2024年净利润腰斩至5170万元,跌幅近半。进入2025年,一季度公司利润与上年持平,但0.24亿元的规模与2023年高点相比仍相去甚远。
业内人士指出,高价墓地需求持续收缩,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公墓又不断分流客源;与此同时,经营性墓园拿地需通过招拍挂,成本水涨船高,双向挤压下,行业利润被不断蚕食。